莒縣,位于山東省東南部,隸屬于日照市,東臨日照東港區(qū)、五蓮縣,西界沂水縣、沂南縣,北接諸城市,南毗莒南縣。
莒縣地域,夏為莒部落,商屬姑幕國,周為莒子國。
西周初年,周武王封少昊族后裔茲輿期為莒國國君,國都介根,即今膠州市南關(guān)街道辦事處城子遺址。春秋時期,王室衰弱,大國爭雄,小國不斷被吞并,許多諸侯國多次遷都,莒國也于春秋初自介根遷都至莒城,至今近三千年的歷史。
莒國疆域相當(dāng)遼闊,擁有介根、夷維、牟婁、諸、瑯琊、鄆、密、向、余丘、紀(jì)障等31個城邑,相當(dāng)于東臨黃海,北到山東省膠州、高密,西到昌邑、蒙陰,南到蒼山、郯城、臨沭和江蘇省贛榆的范圍。
在春秋初從計遷莒后,莒國國勢強(qiáng)盛,不斷與齊、魯、晉會盟,對周圍小國征戰(zhàn)。公元前686年夏,齊公子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,在鮑叔牙的保護(hù)下逃到莒國的姥姥家避難,次年魯伐齊,小白回齊,是為齊桓公。
此即著名歷史典故“勿忘在莒”的由來,意思即不忘本,不忘記曾經(jīng)的艱苦歲月。
到春秋中后期,因?qū)以庹鞣ィ靽蛉招?。?zhàn)國時期,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(另說齊先滅莒,后又為楚所?。髮冽R地。公元前350年,齊國修建長城,經(jīng)莒境東莞北部山嶺至瑯琊入海。
公元前284年,燕將樂毅伐齊,攻克齊都臨淄,齊緡王出奔莒城,次年被臣下所殺,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,率眾保莒城以拒樂毅。樂毅連克70余城,唯莒與即墨不下,后燕軍為田單火牛陣所破,襄王守莒而終于復(fù)國。
中國現(xiàn)代史中也經(jīng)常提到“勿忘在莒”,即取自“田單復(fù)國”于莒之意。
秦朝統(tǒng)一后,行郡縣制,莒國改稱莒縣,治在莒城。
西漢高祖六年(前201年)12月,置城陽郡;文帝二年(前178年),置城陽國,都莒城。
東漢末年,改稱莒縣,治在莒城。
魏晉時,先后屬城陽郡、東莞郡、義塘郡,郡治莒縣。
唐朝至宋朝,莒縣先后屬河南道莒州、河南道密州、密州。
金、元兩朝,莒縣屬莒州,州治莒縣。
明朝時,省莒縣入莒州。
清朝初,仍為莒州,治在莒城;清朝中期升為直隸州,后為散州莒州。
1913年,改莒州為莒縣。
1940~1945年,變動頻繁,先后分設(shè)莒南、莒北、莒中、莒沂邊、莒臨邊、莒諸邊、沂東等縣。
1945年7月莒中縣改稱莒縣,駐莒城,隸屬山東省濱海專區(qū)。
1950年屬沂水專區(qū);1953年屬臨沂專區(qū)。
1992年12月13日,經(jīng)國務(wù)院批準(zhǔn),莒縣由臨沂地區(qū)劃歸日照市管轄。
莒縣總面積1821平方公里,轄20處鄉(xiāng)鎮(zhèn)(街道)和1處省級經(jīng)濟(jì)開發(fā)區(qū),總?cè)丝?11.2萬人。
莒縣是莒國故都,歷史悠久,雖時代更替、版圖數(shù)變,然數(shù)千年來,莒名始終未易,莒國故城一直是州、縣治所,莒縣是千年古縣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。
莒縣歷史名人:
劉勰(約465年—520年),字彥和,生活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,中國歷史上的文學(xué)理論家、文學(xué)批評家。祖籍山東莒縣(今山東省莒縣)東莞鎮(zhèn)大沈莊(大沈劉莊),生于京口(今鎮(zhèn)江),他曾官縣令、步兵校尉、宮中通事舍人,頗有清名,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(chuàng)辦(北)定林寺。
劉勰雖任多種官職,但其名不以官顯,卻以文彰,一部《文心雕龍》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(xué)批評史上的地位。